以下是含有 英國大選的搜尋結果,共49筆
據觀察者網引述路透報導,10月14日,在英國政府舉行的國際投資峰會上,英國貿易大臣雷諾茲表示,由於英國汽車行業尚未正式要求英國貿易救濟局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英國不打算效仿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雷諾茲補充稱,他關心的主要是英國生產商能否獲得繁榮和開放的出口市場。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中國一直有意在倫敦興建全歐洲最大的中國大使館,但這一計畫在2022年底被地方政府否決。2年過後,中方近日突然重新向地方政府提交一模一樣的規畫申請。分析認為,北京有意借此測試工黨新政府。
據自由亞洲電台引述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中國一直有意在倫敦興建全歐洲最大的中國大使館,但這一計畫在2022年底被地方政府否決。兩年過後,中方近日突然重新向地方政府提交規畫申請。分析認為,北京有意借此測試工黨新政府。
新聞提要■歐洲社會分裂程度加劇,導致英法等國領袖難以取得廣泛民意支持,這也意味著:執政壓力變大、更容易被趕下台。
7月4日是英國大選日,總體來說,卻是沉靜地不像有競選活動在進行。日前許多香港新住民的「首投族」,已表達他們的驚訝與不解。我也沒收到選舉公報,只好上網查看我選區的候選人,首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政黨和其宣言(Manifesto),而個人政見卻寥寥無幾,英國投票主要是投給政黨。
根據最新CFTC資料顯示,對沖基金對英鎊的上漲的押注增加,截至7月9日,槓桿基金淨多單增加5,319口至57,245口,創下近6年以來最高水位,整體來說,相較美國經濟成長、通膨增速放緩,英國通膨則是仍具僵固性,且經濟復甦優於預期,有利英國央行維持高利率,加上英國大選順利落幕,政局較美國及歐元區相對穩定,都將利多英鎊走勢。
川普遭遇槍擊案後,英國政府的政治暴力顧問伍考克(John Woodcock)提出警告,社會日益加劇的偏激風氣,易助長極端行為,對民主造成威脅,也令政治人物蒙受極大暴力威脅的風險,他並呼籲英國內政大臣古柏(Yvette Cooper)盡快對日前英國會選舉中候選人遭受的恐嚇事件展開調查。
7月4日是英國大選日,總體來說,卻是沉靜地不像有競選活動在進行。日前許多香港新住民的「首投族」,已表達他們的驚訝與不解。我也沒收到選舉公報,只好上網查看我選區的候選人,首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政黨和其宣言(Manifesto),而個人政見卻寥寥無幾,英國投票主要是投給政黨。日前,我問鄰居去投票嗎?他回說:「不知道耶…一點也不鼓舞人!」(No idea … not inspiring at al!)他反問:「妳呢?」(Are you?)投票當日,我告訴他:「我將與一位BBC記者,共同撰寫一篇文章,關於英國與台灣選舉和民主的比較。我已經投完票,今晚參加一個通宵計票的觀察派對(Watch Party)。台灣年初1月13日大選的投票率,約為71.86%。不知這次英國會有多少?」不久後,就收到鄰居的訊息,說他剛剛投了。我想是台灣的投票率,激勵了他吧?!
英國大選結束後,工黨勝出,施凱爾(Keir Starmer)出任首相。新政府承諾將重新審視英國與中國的關係,這一政策變革引發了廣泛關注。據美國之音引述學者觀察,工黨內部有一些左翼成員對中共持有較為親切的態度,這可能會影響政策的制定。
在英國大選結束後不久,新上任的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6日出訪德國,表示將重新調整英國和歐盟盟友之間的關係。在中東戰爭問題上,拉米希望保持平衡立場,並透過外交努力確保達成停火協議,以及釋放人質。
曾於去年訪問台灣的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在這次大選當中,以630票之差,敗給了工黨候選人。由於她去年來談演講,傳出台灣總共支付將近400萬元新台幣,國際政治觀察家方恩格律師認為,「她該退款給台灣!」
在全球關注英國大選之際,一隻「首席捕鼠大臣」也意外成為媒體焦點。2011年2月保守黨前英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時期住到首相官邸擔任「首席捕鼠官」的貓咪賴瑞(Larry),至今已在唐寧街10號待了14年,見過5位保守黨首相。5日新英相出爐,賴瑞迎來第6位主人,即工黨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
英國大選結果出爐,由工黨拿下多數席,而工黨黨魁施凱爾也成為首相,對此,美國白宮也指出,施凱爾5日下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提到對英美廣泛並肩協作的期待,包括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確保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等。
英國大選結束投票,英國工黨一如預期在國會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首相蘇納克已宣布,他將辭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此次選舉標誌著保守黨14年統治的結束,可說是英國政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在4日舉行的英國國會下議院選舉中,保守黨一如預期慘敗,丟失政權,蘇納克5日宣布辭去首相及保守黨黨魁職務。此次工黨斬獲412席,創下1997年前首相布萊爾取得418席壓倒性勝利以來最高,成功重建「紅牆」(紅為工黨代表色)政治版圖。工黨暌違14年重返執政,61歲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出任英國新首相。
因引發債券市場崩潰和英鎊暴跌而成為英國史上任職時間最短的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在4日的英國大選中失去議會席次。
出口民調顯示,工黨將在英國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在保守黨主政多年帶來的市場波動之後,投資人獲得一種急需的穩定性。
英國國會大選數千萬選民4日進行投票,全國投票所於台北時間周五清晨5點關閉,投票率預估為7成。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多家媒體報導,投票截止後立即公佈的出口民調顯示,在野黨工黨大獲全勝,斬獲410席,執政黨保守黨預估取得131席。這意味著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將成為英國新首相。
英國大選數千萬選民4日進行投票,英國首相蘇納克一早就和妻子一起在北約克郡選區投票,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也在倫敦和妻子投票,根據民調,反對黨工黨預計將贏得壓倒性勝利並重新掌權,從而終結近15年的保守黨執政。
英國於2024年7月4日舉行大選,各項民調顯示已連續執政14年的保守黨將失去國會多數席次而淪為在野黨。此次大選與上次大選最大的差別,在於與歐洲關係完全不在競選主要議題之中,不過這不代表英國脫歐4年來與歐洲的經貿關係已運作順暢,只是因為該議題敏感,任何政黨都不易在該議題上得分,因此選舉未聚焦在該議題上。